第一阶梯:长期不懈的艺术实践,其中包括临摹和创作。书家的价值最终都要体现到其作品中去。在第一境界里,他的自我选择、破万卷书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去摸爬滚打,目的前在于将这一切熔铸成自己的艺术作品,而实现这一目的唯一途径,就是写。不实践,尽其然只得所知、看知,而实践才可得真知、已知、深知。无论在创作中还是在非创作的程序里,写都是书家必须坚持的长期的基本功。因为其鉴赏力与创造力的差距只能靠这种训练来缩短,否则,纵然你读书万卷,这“如神之笔”还只是一厢情愿而已。大书家颜真卿在书坛崭露头角的时候,已入知天命之年,而当时他对书法艺术已有几十年学习和创作实践。这种长期的磨炼和探求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。-
保持创作态的心理机制,是这一境界的一种特征,也是一个阶梯。书法创作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,我们当然很难严格地给书法家创作的整个过程做些机械的划分。我这里所说的创作态,是指一种期待意识。因为,灵感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。-
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有句诗云:“作诗火急追亡逋,情景一失后难摹。”其实,他作书作画又何尝不是如此!明代李日华在《六砚斋笔记》中载道:“东坡先生虽天材卓逸,其于书画二事,乃性所笃嗜,到处无不以笔砚自随。海南老媪,见其擘裹灯心纸作字。..其在黄州,偶途路间,见民间有丛林老木,即鸡栖牢之侧,亦必就而图之,所以逸笔草草,动有生气,彼固一时天真发溢,非有求肖之余也。”清代金圣叹也曾说过:“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,便于此一刻放灵手捉住,盖于力量前一刻亦不见,略后一刻便亦不见,恰恰不如何故,却于些一忽然觑见,若不捉住,便更寻不出..遂总付之泥牛入海,永无消息。”-
像苏轼这样的文学艺术大师,之所以有这样广泛而巨大的艺术成就,很大程度就在于他们始终自己处于极敏感的创作态下,使与之交臂而过的灵感和冲动都被挽留下来,真正成为他艺术创造的智慧。“寻他千百度”的心弦使他成为灵感的宠儿。-
处于创作态和非创作态,在构思一件作品时的情况是很不相同的。书家处于创作态时,得到的是细节讯号:用笔、用墨、结字、用纸、印章、落款、内容、布局等等,第五个奇思异想都是具体的;处于非创作态时,出现的是概念、非情节性和体验性的笼统的观念,是原始生活积累的一种期待,或叫做“一厢情愿”。前者主要是形象思维,后者较多的粗糙的、模糊的理性的思维。-
处在这一境界的书家,此时心理压力是很沉重的。一方面,是他的创作欲、情绪线、智能处于最高点,另一方面,他的自信心往往又处于最低点,这种反差造成的痛苦是最耐难忍的。不可避免的自愧形秽,不知“天时”如何、有无地利,画眉深浅入时无,丑小鸭、丑媳妇、灰姑娘,怀疑和自责伴随着他的社会期待,贯穿在他创作的全过程――叫人如何不憔悴!-
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栏栅处――这一境界对所有书法家来说都是最高的。追求的有了结果,汗水辛劳换来秋实。-
结果,书家到了一个比较自由的境界,他会发现,那原以为远不可及的东西,离他却是这么近,他苦苦寻求的东西,原来也是他本来拥有的。-
在这一境界里,书家可以高瞻远瞩。他首先跨上了头一个阶梯,通常是一发而不可收,他突然陷入灵思如泉的境地。处女作总是难产的,第二胎第三胎往往变为顺产。这种情形,差不多都出现在大部分书家身上。可喜,亦堪忧。可喜者,出作品是好事,是成就的标志;堪优者,生育过多,难免粗糙,总不如厚积薄发之作。据我的观察和研究,书家中二三流者,停留在这一阶段者甚多,他们似乎从表现的热闹中得到良好的自我感觉,恰恰忘记了自己应在灯火栏栅处,这是很可惜的。当然,这是相比较而言的,毕竟达到这一境界这一阶梯者并不多。-
这一境界的更高的阶梯是大彻大悟,其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相当程度的完美。不追逐时髦也不因循守旧,视名利荣华富贵如粪土,宠辱不惊,不失节,不媚俗,不为五斗米折腰;创作厚积薄发,介于写与不写之间;艺术上返璞归真,由繁到简,变前期的造作、刻意求工为随意和漫不经心。这已是大方之家了。-
三种境界,在书家的整个创作历程不外如此,在艺术作品中也是如此。-
境界中都有不同的阶梯,就看你就在哪一级上。我总觉得,有的人主要因书读得尚少,悟性不足,因此尽管涉足了三个境界,却总在较低的阶梯上,殊不知入门不难,入境也不难,难就难在踏在什么样的阶梯上。-
汉翔上海书法培训教育,是一所以书画为载体的东方文化素质与兴趣教育培训机构。我们的教育理念是“书以载道,文以达意”。我们教授的不仅是书法,更是书道。传授文字书写背后的东方文化内涵、礼仪规范、东方美与智慧。
我们的教学理念是“眼在手前,先博后精”。坚实基础,拓展审美,先纵观而后取其专攻。
以上是汉翔上海少儿书法培训老师分享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给书法学习的朋友们一个清晰的方向,更多资讯内容请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:www.shufake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