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夔《续书谱·临摹》云:“摹书最易。唐太宗云,‘卧王蒙于纸上,坐徐偃于笔下’,亦可嗤笑萧子云。唯初学者不得不摹,亦以节度其手,易于成就。”他说的是“摹写”。钩填也是以纸笔坐卧于法帖之上,所以也称摹,但这是描摹而并非摹写,是复制技术,而并非艺术实践。摹写要“写”,对法帖的点画必须以一笔出之,而且要求准确无误,所以有“节度其手”的功效。就是说,摹写可训练手的表现能力,是对法帖笔意的有效体验。摹写的具体办法:一、描红;二、以不参墨的薄纸蒙于法帖之上。纸若渗墨,即可与法帖之间隔一层透明度极好的涤纶纸,摹写后,涤纶纸上的余墨一揩即可。姜夔又云:“临书易失古人位置,而多得古人笔意;摹书易得古人位置,而多失古人笔意。临书易进,摹书易忘,经意不经意也。”
“摹书易得古人位置,而多失古人笔意”,其实这是就摹本的效果而言,而并非指书写能力的培养 ──越是容易得其效果,就越是不利于从中训练其能力,所以他又说:“摹书易忘”,因为“不经意也”。摹写所不经意的是结体(即“位置”),易忘的当然也是结体,而于法帖点画的书写方法(即“笔意”)是不能不有所经意的,所以也就比较不易忘。因此,从习书者能力的培养来看,摹写的得失正好与姜夔所说的相反 ──一味摹写,一旦自运,即易失古人位置,而多得古人笔意。所谓“临书易失古人位置”,也是指摹本的效果而言──越是不易得其位置就越须经意,越经意于位置就越能得其把握位置的能力。所以在把握位置方面,临书比摹书“易进”,且不“易忘”。
以上汉翔上海少儿书法培训老师的介绍,从习书者能力的培养来看,摹书易失古人位置,而多得古人笔意,这是就摹书本身来说。若是与临书比较,摹书对古人笔意的把握能力方面也是“易失”的,为什么?因为:一、临书看得清楚,不象摹书那象隔着一层纸;二、其实各个点画本身也有何处落笔、何处顿挫、何处收笔等“位置”问题。点画本身的这种“位置”关系,在摹书中因为卧帖于笔下,也是不经意的,所以笔意“易忘”而“多失”,而临书则必须经意,所以笔意“多得”而“易进”。
以上是汉翔上海成人书法老师分享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给书法学习的朋友们一个清晰的方向,更多资讯内容请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:www.shufake.co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