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热线 : 400-620-8088

上海少儿书法培训介绍隶书的蜕变历程

  上海少儿书法培训

  一、秦代

  秦代初年,以篆书为正体,后来程邈因篆书不易书写而创造了隶书。这种书体在汉代最为流行,碑文石刻多用此体。

  竹帛书看,早期隶书的形体和小篆相差不多。到了汉代,经过无数文人多次加工,逐渐美化,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。

  二、唐代

  唐代隶书用笔点画圆润而有顿挫,且较多转侧而露锋芒,结体较汉隶加高,多数成正方形,与当时的楷书相近。汉翔上海少儿书法培训介绍这种风格整齐而不呆板,于庄严透出秀美之态。徐浩的《嵩阳观碑》、1977年出土的《张庭硅墓志》和徐珙(徐浩之子)的《崔祥佑辅墓志》等都是如此。不过徐浩的隶书风格在用笔肥润的基础上又变为瘦劲光滑。唐代以后的书家,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徐氏父子的影响,如元代的吴睿、褚奂,一直到明代的文征明等人,都是一脉相承的。唐代的隶书风格可以从现存的碑石,如唐明皇的《石台孝经》、《开成石经》的拓本上去领略。

  三、宋朝

  宋朝书法家多不擅长隶书。元代赵孟的隶书,从传世的所谓《五体千字文》上看来,秀而弱,殊不成家数。虞集、陶宗仪《史书会要》推崇他“古隶为当代第一”未免有些夸张,从其题在宋人画卷引首上的隶字看,并不是很高明。

  四、明代

  到了明代,写隶书的书法家渐多,如李西涯、程南云、黄以周都很有名。不过他们学的是唐隶,对汉魏碑缺乏临习的工夫。唐隶结体峭严、波磔森棱,对他们影响甚大,使他们难以跳出唐隶的窠臼,不能自辟蹊径。黄以周虽以行草笔法入隶,别具面貌,但此种变法影响不甚广泛,只有赵宦光、傅山,康乾时期的郑簠、万经等人才写过。他们虽以汉竹简的风格掺杂草书的写法,可多失之粗犷。

  五、清代

  清初至清中期出现了两种隶书风格:一种是结体稍趋方扁,走笔沉着,不太讲究圆润,转折用方,波磔有力,郑簠属于这一派。另一种是学汉铜器上的所谓“分体”,结体略长,纯用中锋,笔画横平竖直,圆润中含有刚劲,篆意多于隶意,而收笔的波磔不甚明显,风貌深厚朴质,以伊秉绶、伊念曾父子为代表。这种隶字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少数人写它,如给商务印书馆写书签的青山农写的就是这种隶字。其工艺性强、整齐好看、非常醒目。

  以上是汉翔上海书法班老师分享的全部内容,希望可以给书法学习的朋友们一个清晰的方向,更多资讯内容请登录我们的官方网站:www.shufake.com。